北京市宣武区青年志愿服务总队事迹简介
宣武区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2年,现有志愿者17223名,服务总时数达86万多小时,每年人均服务时间达50小时。
1983年,宣武区共青团组织在长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发挥各自团组织所在行业优势,共同扶助社区内孤寡病残和军烈属的社会化之路,通过签订协议书的方式,将扶助内容、责任等进一步明确和固化,形成了团组织间、团员青年间“共同学习雷锋、发挥各自优势、比着学习雷锋”的活动态势。1983年2月27日,在宣武区大栅栏街道西柳幼儿园签订的“综合包户”协议书,被公认为首都青年志愿行动的发端。
22年来,面对社会形势、困难群体、服务需求和青年观念的变化,协会以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为龙头的服务活动也在与时俱进。首先是服务对象的拓宽。从最初服务孤寡病残人、军烈属,到逐渐把老“综包”服务队员、离休干部、特困家庭青少年、问题青少年以及其他弱势群体纳入服务体系。其次是服务队伍的壮大。青年志愿者从最初的以系统团组织团员青年为主逐步发展为包括驻区单位团员青年、“区校共建”高校大学生、驻区武警、非公企业团员青年、社区青少年、社会招募志愿者等在内的多元化的青年志愿者队伍;第三是服务内容的拓展。由最初的为“综包”对象提供基本的生活帮助,到根据“综包”服务对象的根本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卫生、法律咨询、家电维修等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在此基础上,相继推出了“区校共建”、“捐资助学行动”、“社区关爱工程”、“青年爱心诊室进社区”、“特困家庭学生义务家教”、“青春健康使者火炬行动”、“共建文明安全北京城”、“文明交通伴我行”等一批青年志愿服务项目。
22年来,宣武区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培养和净化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在服务党政中心工作、服务弱势群体、服务社区建设、服务百姓生活、服务大型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宣武区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参与这项活动的青少年累计达5万多人,以团组织为核心先后有6000多支学雷锋“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队活跃于宣武区的街巷社区,为2000多户困难群众送去服务。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被誉为北京市“发起最早、坚持最好”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2003年,为纪念开展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北京市在宣武区召开了“弘扬雷锋精神,纪念宣武区综合包户20周年暨天桥街道志愿服务座谈会”,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强卫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宣武区天桥街道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炼油部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事迹简介
中石化股份天津分公司炼油部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成立于1998年3月,现有志愿者10名,近8年来,总站服务总时数累计达13000余小时,义务维修各类家用电器3300余台(件),入户维修470余次,为职工节约各类维修费用10万余元。该总站是天津石化首家在生活区设立的以家用电器维修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服务中他们以“立足石化、服务社区、树立形象、建功成才”为工作方针,始终遵循“以过硬的技术服务人、真诚的态度感动人、奉献的精神凝聚人、高尚的情操鼓舞人”的活动宗旨,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富有企业特色的“八化”管理模式。
活动方式阵地化。总站在石化生活区有专门服务场所,并配备了价值数万元的资料柜、工具箱、工作台、维修工具等基础硬件设施,在服务企业职工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了社区居民。组织建设网络化。逐步形成以总站为核心,10个分站为补充的两级服务网络,形成了总站为各服务分站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分站为总站输送优秀青年志愿者补充总站力量的良性发展态势。运行操作制度化。总站先后制定完善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总则》、《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维修制度》等11项服务站管理制度;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登记卡”,完善了对倒班20年以上职工、军烈属、困难职工的家电“入网登记、义务保修”档案等。活动开展经常化。服务总站和分站的建立,使服务活动有了固定的服务场所和服务时间,七年多来,他们不间断地利用每天晚上的业余时间为职工开展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化。总站统一制作了志愿者胸徽及工作服装,并要求青年志愿者带标志上岗;在管理过程中,实行分层管理的站长、组长负责制,逐步理顺了家电的登记、送修、维修、领取机制,并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反馈体系。技能培训程序化。服务站注重加强青年志愿者思想道德素质和实际操作技术素质的培养,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资料图书库”,在总站内开展导师带徒活动,为维修家用电器的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人员储备,确保了长期开展服务活动的能力。队伍建设专业化。总站有目的的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引导,通过明确分工确保维修质量。同时,通过长期坚持服务,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敬业爱岗意识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和提高。服务方式社会化。总站先后承担了原天津石化六小电子琴教学监控系统的电路设计、工程安装和调试,天津石化炼油广播站外接音柱整体更换、新添置功率放大器的整体调试等改造项目和任务;两次赴驻津某坦克师为部队官兵及家属开展家电维修志愿服务活动,共维修各类家用电器百余件。
服务总站曾获得“第四届中国百优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天津市青年志愿者优秀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青年志愿服务队事迹简介
2005年10月25日至11月6日,青年志愿者成为了第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67名志愿者为杂技节提供了10050小时的志愿服务,人均服务时数达到150小时。
杂技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创造了河北省志愿服务历史上的“四个方面第一次”。一是第一次招募国际友人参加服务并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证章。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喀麦隆和埃塞俄比亚留学生帕特里克和卡里布报名参加志愿者,并在活动期间提供了非常出色的服务。二是第一次突破以往大型赛会均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惯例”。服务队中有大学生、公务员、待岗青年、公安民警、民营企业负责人、留学归国人员等。三是第一次实现了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与省外志愿者交流服务。中央民族大学选派了乌日丽格、景景两名同学到河北参加杂技节志愿服务工作,为蒙古国代表团提供翻译服务。四是第一次为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型活动提供保险。本届杂技节的全体青年志愿者均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总保额达350万元,为广大青年志愿者解决了服务中的后顾之忧。
杂技节志愿服务工作对服务大型赛会志愿工作的模式进行了探索。一是招募方式社会化。杂技节青年志愿者完全实现社会公开招募,通过在《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广泛宣传招募启事,让热心志愿服务工作的广大青年都能在体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上一展风采。二是培训方式专业化。为给杂技节提供高水平的服务,相关方面的专家和人士对志愿者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培训,使“让青春飞扬·奉献杂技节”和“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工作信条。三是志愿者形象特色化。杂技节志愿者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注册、统一签订协议、统一制作上岗证书。四是服务程序规范化。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流程图,要求志愿者严格按程序服务。为便于管理,成立了志愿服务大队,下设四个志愿服务分队,实施队长负责制,全面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工作,每两天召开一次队长汇报会,及时解决问题。
此次杂技节青年志愿者工作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刘德旺,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臧胜业,副省长孙士彬分别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5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刊载了《河北青年志愿者行动上新台阶》,其导语就是这次杂技节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新社也曾先后三次专门就杂技节青年志愿者工作进行报道。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志愿者协会事迹简介
抚顺市顺城区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4年10月。协会下设以乡镇、街道和政法、教育、城建、卫生4大系统为重点的13个服务中心,设立了以村、社区和系统下属单位为重点的120个服务站,组建了“敬老助老爱心服务队”、“法律咨询服务队”、“平安巡逻队”、“送教下乡服务队”、 “学雷锋小分队”、“马路天使服务队”、“绿色环保服务队”、“白衣天使服务队”等300支各具特色的专项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志愿者服务基地130个,累计154家单位的5000多名注册志愿者向社会提供了超过3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服务困难群体,坚持实施“一助一”长期帮扶计划。协会先后开展了“爱心助学行动”、“城乡手拉手行动”、“百团帮千户行动”、“关爱老前辈”和“助老爱老敬老”等行动,筹集希望工程捐款3万余元,日商救助款2万元,帮助300名下岗职工及困难群众的子女完成学业。同时与31名离退休老干部、军烈属、下岗职工、残疾人、孤寡老人结成“一助一”帮扶对子。
围绕党政工作,扎实推进“创安”活动。协会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建设小康和谐顺城作贡献。为建设“绿色城区”,从治理乱贴、乱停、乱放“三乱”入手,深入城市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开展环境保护、植绿护绿、维护秩序等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摒弃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开展了全区青年志愿者“倡树新风,青春与文明同行”签字活动,相继启动了“我做一天社区清扫员行动”、“我做文明小市民”雏鹰争章行动、青年文明号文明服务行动和“青年文明社区反邪教”行动。
促进三个文明,深入开展“五进社区、五下乡”活动。协会坚持每年春冬季和夏季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教育、法律志愿者开展“五进社区、五下乡”活动,共为社区、农村送图书5万余册,送戏下乡20多场,电影进社区160多场;举办科技培训班56期,近10万农民参加了科技培训;进社区、下乡医疗队80支,义诊30万人次,赠送常见病药品价值20万元;送教下乡10余次,1000多名农村教师和学生受益。
应急危难险重,切实发挥志愿者突击队作用。在顺城区全民运动会上,100名青年志愿者投入到全民运动会11类工作岗位,为大会贵宾、运动员和观众提供了全方位、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青年志愿者以楼院为单位进行消毒;在2005年“8·13”洪灾时,9个志愿者防汛服务中心、54支服务队伍,协助各乡镇、街道做好防汛救助工作;在棚户区改造中,实施“阳光援助计划”,与棚户区困难家庭中31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师生帮扶对子。
吉林大学阳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事迹简介
吉林大学阳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成立于2004年5月,下辖25个公益类社团,现有志愿者4500名,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800名,服务总时数累计达到10800小时,每年人均服务时数达120小时。
加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几年来,阳光青联制定了《吉林大学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条例(试行)》,通过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参与面较广的重点领域,抓住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契机集中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建章立制,制定了《吉林大学阳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事业发展规划》、《吉林大学青年志愿者奖惩办法》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志愿服务机制。
形成志愿服务活动体系。阳光青联开展了以“阳光课堂工程、阳光救助工程、阳光温暖工程、阳光绿色文明工程”四大工程为主,其它特色活动为辅的活动体系。阳光爱心学校的志愿者定期到长春市南关区东岭小学为小学生做课外辅导,并与东岭小学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开展了“关爱孤寡老人、争创爱心志愿者”、“12.4阳光问候—‘老年公寓大联欢’”等大量敬老、爱老活动;定期到吉林省孤儿学校、长春市特殊学校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关注特殊群体,体现人文关怀”等活动。
精心打造志愿服务精品。阳光青联紧密结合实际,挑选了一批政治素质强、文化素质高、学习成绩优异的本科、硕士、博士志愿者,担任中小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了阳光青年志愿者思想道德服务团系列活动,使志愿服务不再局限于捐款、捐物,提升了志愿服务高度,打造了志愿服务精品。
与各条战线紧密结合。阳光青联积极参与、长期服务各社区。志愿者在社区担任主任助理,将法律、科技、卫生、文体带进社区;定期到到少年管教所开展“一助一”安置帮教结对服务,与少管所的犯人们开展联谊活动;积极参与“青年企业家东北行吉林经贸考察”、“韩国企业家经贸考察”、“12355心理咨询热线”等活动,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吉林大学阳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把关怀带给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爱心”和“文明”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提供了社交和互助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及交往,为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事迹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正式成立于1995年。学校以“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为口号,11年来,累计举办爱心学校753所,参与爱心学校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13964人次,招收的学员69537人次,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80万小时,每年人均服务时数达120小时。
爱心学校数量逐年提高,办学点、办学规模呈逐渐递增趋势。爱心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师大走向社区,从上海城郊的大街小巷走向外省市,形成了“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教学点从94年的1个到2005年的104个、教员从94年的14位到2005年的2177位、服务对象也从34人上升到4000多人。同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爱心学校在质量和特色上不断完善,并涌现了人文学院吴中外来人口子弟爱心学校、教科学院五里桥4567爱心俱乐部、音乐学院孝心学校、外国语学院白领子女爱心学校等特色典型。
完善爱心学校运作模式,稳中求新,逐步走向规范化。爱心学校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形式开展活动。一是注重办学理念的创新,从室内走向室外。在办学特色和课程安排设置上,以素质教育为主体,在轻松活泼的上课形式基础上增加了户外教学。二是教员培训的系统,从培训授课走向培训、讲座、试讲“一条龙”培训体系。注意做好对口上岗、岗前培训、岗中指导、岗后总结等工作。三是服务对象的多样,从在校生发展到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从学龄前儿童到耄耋老人,每个年龄段都有爱心学校的学员。其中,最小的学员是伊丽莎白英美幼稚园爱心学校的学生,最年长的学员是上海第一社会福利院的一位106岁老人。四是运作模式的规范,从单一的社会经历“敲卡”走向“素质拓展”。出台《爱心学校考核标准》、《爱心学校校长考核标准》等相关制度,将实践业绩和素质拓展认证挂钩,将现代人事管理考核理念融入社会实践中。五是辅助活动的配套,从记录点滴片段走向全方位展现,逐渐打开宣传面,提高知晓度。从2000年开始编辑出版《爱心苑》,交流经验,传递信息,增强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爱心教员从单纯的授课走向办学模式的组织操作,在服务中受磨练、长才干。一位爱心学校校长表示,办爱心学校看似儿时的‘过家家’,其实不然,就像是白手起家的经营者,面临着生源、经费等许多风险。“的确条件艰苦,但是在奉献爱心的同时获得的书本外的知识、实践的经历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爱心教员魏同学说,“我们现在不会承受痛苦,兴许条件太优越了,而爱心学校是我们体验‘失败’的最好一课”。
11年来,爱心学校多次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给予的表彰和嘉奖。2004年,办“百所爱心学校”又与“作百场社区讲座”、“访百位可爱之人”一起(即“三百”行动)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十佳好事”。
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事迹简介
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于1998年3月31日,由南通团市委、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创建。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建站至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个总站、9个社区分站、2个专业分站和400多支服务(总)队的志愿服务网络,共有13万名注册志愿者。多年来,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共接待来电来访19000人次, 提供上门服务2万多人次,开展较大规模的广场服务活动450多次和多次小型广场服务、科普宣传及文艺演出,部分志愿者还与服务对象结成了1000多个“一助一”长期服务对子。2005年4月26日,万名江海志愿者“青春手拉手、拥抱母亲河”创造规模最大的志愿者手拉手活动光荣入选年度十佳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江海志愿者服务站通过整合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报社的宣传优势和企业的物质优势,创立了“三位一体”的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一是工作构思社会化。建站方式社会化,由南通团市委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和服务站的日常管理;江海晚报社负责对志愿者活动和志愿者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负责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这种“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被称为“南通模式”;活动形式社会化,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坚持每天开展服务,其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双向公开招募,一方面公开招募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另一方面接受服务对象的求助;工作内容社会化,服务站确定了服务项目和七类服务对象,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同时,还积极为全市重大活动和突击性重要工作提供志愿服务。
二是工作手段市场化。通过刊登招募广告和召开新闻发布会,营造服务站工作的外部氛围;通过跟踪报道服务站的进展情况和典型事例,不断招募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志愿者,增强服务站对志愿者的吸引力;通过开展广场活动,不断扩大服务站的影响,增强对服务对象的吸引力;通过新闻单位的不断宣传,服务站活动的开展和社会影响呈现出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发展模式网络化。按照社会化的建站方式,由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分站所在街道办事处和冠名资助企业三个方面组建社区分站。1999年3月至今,金田虹桥站、供电公司新城桥站等社区分站相继成立。到目前为止,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已经形成了1个总站、11个分站的服务网络,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是工作体系制度化。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服务站制定了服务站工作职责、工作人员职责、志愿者行为规范、服务证制度及评比奖惩制度、时间储蓄制度等规章制度;实施奖惩考核。从1999年开始,每年开展“十佳江海志愿者”的评选活动,在每年的站庆期间集中进行表彰。各服务分站也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评比;推行例会联谊制度。服务站于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五在各社区分站轮流召开服务站例会,并通过开展联谊活动,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渠道和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已成为南通精神文明建设新的亮点,成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江海志愿者被誉为“不走的活雷锋”、“看得见的‘莫文隋’”。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南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作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系列报道《执政兴国——道德的力量》节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原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胡振民对江海志愿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先后荣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浙江省杭州市“走进福利院”敬老爱老服务队事迹简介
杭州市“走进福利院”敬老爱老服务队成立于1999年8月,现有志愿者300名。10年间,杭州敬老志愿者为杭州市第一、第二社会福利院及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提供服务超过17200人次,累计服务总时数达97000小时,每年人均服务时间超过300小时。
1996年初,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敬老服务专业组,安排志愿者与市区的328位特困老人、200户慈善救助家庭、27位老红军等建立了长期的服务联系。1999年,敬老服务专业组在老年公园开展“志愿者敬老专业服务广场”,于每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固定在老年公园为老人提供维修、医疗及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1999年8月,为了加大对社会老人的服务力度,在社会上大力倡导敬老风尚,探索志愿服务基地化、长期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杭州团市委、市民政局、市志愿者协会确定了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杭州市志愿者服务基地”。
7年来,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走进福利院”敬老爱老服务队每周六或周日都会有志愿者自费到福利院与老人聊天、谈心,为他们理发,跟他们一起唱歌、娱乐等。尤其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来临的时候,志愿者们都会精心为老人准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如2005年的大型中秋节联欢晚会,有近300位老人及150多名志愿者参与了联欢活动。此外,服务队还多次组织志愿者接福利院老人外出看杭城的新貌。2005年重阳节期间,来自福利院、敬老院、社会各界的99位久未出门的老人和360多名志愿者一起畅游了西湖;2006年1月15日,近130名志愿者到福利院,给那里的老人、孤儿和智障人员拜年。
服务队有2人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2人被评为省级和市级老龄工作先进个人,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志愿者,1人被评为“杭州市十大文明市民”。
安徽省合肥市供电公司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事迹简介
合肥供电公司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1994年,2003年正式命名为“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现有注册志愿者112名,人均志愿服务小时数达到110小时,是公司青年为学习国家电网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服务之星”——邓玲为客户服务的感人事迹而组建的服务队伍,也是安徽省电力公司首支以个人命名的志愿者队伍。近年来,服务队坚持“一呼必应,有难必帮”的宗旨,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结合供电企业特点,开展具有电力特色的服务活动,使“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当地已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志愿者活动品牌。
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志愿行动。完善组织网络,加强组织建设。服务队构建了志愿者服务中心(团委)——志愿者服务站(团支部)——志愿者个人的组织结构形式。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志愿行动。服务队自建立以来就制定了《邓玲青年志愿服务队章程》,明确了服务要求和服务内容,其中特别强调了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义务免费服务。
健全三个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健全志愿服务招募机制,坚持自愿原则,逐步扩大招募的范围,从青年人扩展到全公司职工。健全志愿服务考核机制,设置了服务记录卡,制定了“小时化”评估表彰制度,以“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为重要依据,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评价卡。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争取党委的支持,将该项活动纳入各单位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力争使其成为一种企业行为。
保障活动实效,体现活动内涵。在丰富的主题活动中,强势推进的龙头项目是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活动,如“青春光明行”、“供电服务进社区”等志愿主题活动。服务队连续多年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发放宣传材料,解答用电难题。为确保志愿服务具有实效性,服务队建立起服务对象的档案材料,为方便孤寡老人,策划制作了“爱心”服务卡、“青春光明行,共筑连心桥”小卡片。两年来,服务队共发放各种资料10000余份,接受用电咨询15600多人次,上门特别服务532人次,对65名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特困职工等弱势群体实行了特别服务。每逢传统佳节,服务队都要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慰问看望老人和孩子,先后捐助了16名失学儿童,捐款捐物达4万余元。连续4年结对救助了50多户下岗特困家庭,捐款捐物达1.5万余元。根据队员的特长和企业的需要,邓玲志愿者服务队于2002年成立了由2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礼仪服务分队,经过礼仪培训和实践锻练,先后承担了公司120多次会议活动的礼仪工作。
2003年以来,邓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先后获得“安徽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合肥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江西交通广播爱心车队事迹简介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信息交通频率组建的江西交通广播爱心车队成立于2002年6月,以12位主持人、记者编辑和12位出租车司机为骨干、由全省5000多名出租车和私家车司机参加共同组成。车队以“传递真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为宗旨,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志愿服务之中,通过贴近时代和生活的各种公益活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成立至今,爱心车队24位青年志愿者骨干人均志愿服务时间达120小时以上,服务总时数2800多个小时。
领导重视,凸显媒体优势,青年志愿者活动特色鲜明。江西电台信息交通频率的领导非常重视车队的组建和活动的开展,通过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组织人员多次开会制定宣传计划,研究报道方案,策划直播节目,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广泛报道,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青年志愿者投入到车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在全社会弘扬了志愿精神。2005年高考期间,车队活动就得到全省11个区市出租车管理部门和宜春、鹰潭等市电台的支持,覆盖全省的志愿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传递真情,奉献爱心,青年志愿者活动暖人心。车队连续四年在高考期间免费接送高考考生,同时还积极开展为贫困考生和遇害司机家属捐款,为交警和道路建设者送上“清凉”,共建文明示范路,同做“文明交通人”等活动。重阳节,爱心车队志愿者和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一起聊天,一起吃饭,还带他们出来感受城市的变化;儿童节,爱心车队到SOS儿童村,给孩子送去文具等物品,用“专车”载着他们逛公园、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加强建设,联动服务,青年志愿活动向纵深发展。车队成立后确定了志愿服务活动原则,建立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形成了电台和听众青年志愿者运行模式,推行青年志愿者和相关部门的联动服务机制,突出活动特色,加强机制建设,积极广泛地开展各项活动并使其向纵深发展。爱心车队广泛开展“一助一”、“多助一”服务活动,推出了“青年志愿者联动服务卡”、“敬老尊老服务卡”,与学校、敬老院和儿童村等部门联合建立10多个青年志愿者帮助岗等。
爱心车队开展的服务活动得到了江西省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学文曾专门为爱心车队授旗、为车队成员授牌。
济南时报志愿服务联络站事迹简介
济南时报志愿服务联络站成立于2004年年初,先后开展了“关注空巢老人”、“泉城无贼在行动”、“关注城市小邻居”、“泉城义工在行动”系列主题活动等众多公益活动,赢得了市民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
关注空巢老人活动。2004年“五·一”黄金周前夕,为了让更多的老人感受到泉城的温暖,感受到人间亲情,联络站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关爱父亲母亲”活动,对需要照顾的老人亲情关怀。 活动开始后,从学生到私营企业主,从20多岁青年到50多岁中年人,还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财政学院、济南大学等驻济十几所高校的大学生纷纷要求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老人们实现了在“五一”假期畅游济南刚刚开放的燕山广场的愿望;5月9日,年迈的母亲们还在众多志愿者关心下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母亲节;100余名志愿者在趵突泉畔与20余位老人“结亲”;众多志愿者就近到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内与需要照顾的老人接成爱心对子;山东武警总医院为1000余名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
泉城无贼在行动。2005年1月1日,联络站联合济南市公安局发起“泉城无贼行动”。当天,志愿者跟随济南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反扒民警体验抓贼,引起社会强烈关注。1月5日,联络站联合文化东路、趵突泉、舜玉路、大观园、西市场等五个街道办事处发出倡议,在社区掀起“共同打造无贼社区”的高潮,先后有两万人次市民加入其中。经过志愿者和民警共同努力,这一时期扒窃等案件比往年同期明显下降,市民纷纷反映,济南街头小偷明显减少,人们出行更有安全感了。
“泉城义工”系列主题活动。2005年8月21日,联络站推出“泉城义工在行动”主题活动。如今,“泉城义工在行动”系列主题活动从广场到社区,从多项主题活动到专题月,已成功开展了21期,有1000多人次参与,1万余人次接受服务。
目前,累计已有近3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到济南时报志愿服务联络站的活动中,6万余人次群众从中直接受益。现在,“泉城义工”已成为济南市公益活动一个鲜明的品牌,是“诚信、创新、和谐”的济南城市精神的体现,参加义工、奉献社会成为市民的一种时尚。
河南省开封市绿色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事迹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绿色家园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3年12月5日。两年来,协会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不断深入细致的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积极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扎实有效的推动着协会工作的开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目前,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募的形式,协会已建成一支300多人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累计服务时间65000小时。
情凝残童,共铸阳光事业。协会通过添置体育用品,组织医护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孩子们检查身体、开展志愿者服务技能培训活动等多种形式为顺河区阳光培智小学、开封市聋儿语训中心、鼓楼区辅读学校、开封市盲哑学校的残疾儿童提供帮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爱心助学、希望工程“三下乡”活动。协会组织志愿者参加了近两个月的“河南省希望工程图书义卖活动”。2005年8月,协会向开封市郊柳园口乡大辛庄希望小学捐赠了2500元助学金和近2000多元的学习、生活、体育用品,志愿者为学生进行了义务剪发,为学校重新油漆了校内各种体育器材,医护志愿服务队还为全体学生进行了体检。爱我国宝志愿保护开封古城墙活动。“城墙自愿保护活动”自2004年4月启动以来,先后认领了开封古城墙保护第一标段和北门、小南门标段,协会志愿者分成四组,每隔一周巡视城墙,同环卫工人共同清理保护段护坡内垃圾,并散发“爱我城墙”倡议书。广泛开展国际志愿交流活动。2005年8月,协会与韩国永川市青年会(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友好伙伴关系。在此之间,协会精心组织了同韩国友人共同开展的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发展志愿网络建设。2005年3月,协会成立了一个专业性的志愿服务网(http://#),通过网络平台来完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志愿服务科学化、信息化建设。
此外,协会还相继开展了“情系灾区”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共建“新世纪绿色家园”植树护绿活动;“3·15志愿保护公民权益活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活动”和“挽救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预防毒品犯罪,广场集中签名”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两年来,协会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助残先进集体、省优秀助残先进集体、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事迹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成立于1994年。总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坚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一手抓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手抓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创新,开展了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目前,青年志愿者总队共有23个学院分会, 拥有60个社区服务基地,注册会员共计16048人,累计服务总时数超过98万小时。
一是秉承传统,彰显特色。义务家教活动成效显著。2004年以来,开展了“农民工子弟义务家教”、“爱在有情天”下岗困难家庭子女义务辅导等活动,开创了“轮椅上的阳光”、“爱心病房”、“阳光之旅”老年大学义务家教等特色家教服务方式。“三下乡”活动硕果累累。2004、2005年暑期,总队分别组织了20支以上的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服务队深入开展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四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总队组建了心理咨询、教育辅导等2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在学校周边28个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爱心温暖活动持续不断。总队将长沙市第一福利院、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盲聋哑学校等确定为扶弱助残基地;积极动员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献造血干细胞活动,两年来献血人数累计达5000人次以上,累计献血约89万毫升。
二是紧扣育人、发展创新。坚持开展文明修身活动。以“学雷锋活动月”为龙头,组织青年志愿者以实际行动树立大学生文明形象,积极参与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长沙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活动。积极开展“节约校园”创建活动,开展了以“节约资源,关爱地球”为主题的各类活动。积极宣传艾滋病防护知识,开展了以“预防艾滋,履行承诺”、“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为主题的宣传艾滋病知识主题日活动。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2005年母亲节期间开展了以“关爱自己的母亲,帮助贫困母亲,热爱祖国母亲”为主题的母亲节志愿者特别活动。
三是强化管理、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总队进一步完善了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电子档案,实行岗前培训,制定相关考核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健全了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制定了《湖南师范大学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年度工作考评办法》;狠抓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在活动中要求志愿者签订志愿服务承诺书,采取实地检查、电话跟踪等多种途径进行信息反馈工作,强化志愿者责任意识,提高总体服务水平;建立了争先创优工作机制,坚持每年开展十佳青年志愿者协会、十佳青年志愿者、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的评选表彰活动,不断提高创优意识和服务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湖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3、2004、2005连续三年评为湖南省 “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杰出集体。
广东省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志愿服务总队事迹简介
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于2003年3月,现有志愿者456名,3年来累计为13项国际赛事提供了近5万个小时、1万多人次的优质志愿服务,内容包括翻译、接待、宣传、安保、轶序维持、训练比赛等,为各项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打响了体育志愿者服务品牌。
2003年,共派出志愿者370多名,为中国羽毛球公开赛、亚洲体操锦标赛和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总决赛三大国际体育赛事提供约17640小时的志愿服务; 2004年,共派出8批共800多名青年志愿者为如雅典奥运会亚洲区拳击资格赛、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2006年世界杯男子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主场等7项国际赛事提供了约1588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 2005年共派出近400名志愿者,为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广州女子世界杯乒乓球赛三大国际赛事提供了1565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者不仅用优质高效地服务工作确保了赛事的成功举办,更以饱满和服务热情和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度感动了很多赛事官员、运动员和观众。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区拳击资格赛十几天里,接待组的志愿者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从学校到赛场,再到驻地要往返100多公里,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有些志愿者更是在第二天还要参加考试的情况下,仍旧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服务任务。
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总队探索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是专设高校渠道,长期输送新鲜血液。总队与广州各高校建立、保持良好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该校建立了首个志愿者工作部,负责协助志愿者招募管理工作。二是提高服务品质,打造又一张广州名片。总队的服务得到了各国友人、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等的好评,向世界展示了广州青年积极向上、热情好客、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传播了志愿精神,成为各项赛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广州举办国际赛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建立专业的管理工作机制。总队逐步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从宣传、招募、培训、上岗、后勤保障、总结表彰等环节,不断完善改进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服务,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更有效的人力支持。
总队正在不懈努力,通过各相关领导部门的指导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不断积累招募经验,探索管理办法,力争在广州2010年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创造出更好的成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秀区分会事迹简介
南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青秀区分会成立于1996年11月,通过组织和引导辖区广大青年以志愿服务方式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青秀区率先实现跨跃式发展,为把青秀区打造成为广西“首善之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形成网络。城区志愿者分会通过4个镇、5个街道、1个开发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和54个社区、46个行政村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广泛宣传发动,在驻辖区1000多家区直、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解放军、武警部队及社区青年中积极招募志愿者,共组建了600多支志愿者队伍。
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分会建立了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接力、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在活动中,城区志愿者分会实行“手中一本证、一张卡,楼前一块牌”式服务。“一本证”即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服务证;“一张卡”则是志愿者提供便民服务的“爱心卡”,2004年以来,分会共发放“爱心卡”30000多张,上门服务70000多人次。“一块牌”即在社区志愿者献爱心服务队队员各自居住的楼栋前悬挂一块献爱心服务牌。
服务项目多姿多彩,特色品牌不断涌现。近年来,分会形成了一批有“青秀”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广泛开展“青春奉献南博会”行动。每年“两会一节”期间,分会广泛开展以“青春奉献南博会”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承担起了全市60%以上的志愿服务任务。不断深化为孤、老、残、弱等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分会积极为辖区内孤儿、特困家庭、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提供法律援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义务家教等志愿服务。2004年12月,青秀公安分局干警张洪斌因十几年来义务赡养一位孤寡老人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大孝亲敬老之星”。截止目前,城区“一助一”结对已达1900多对。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助万家”优质服务活动,大力倡导职业道德。分会积极组织税务、工商等各个行业和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在“青年文明号社区服务日”组织青年文明号集体进社区摆摊设点,每年为社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上百次,2万多人受益。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开展“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天天环保,请跟我来”等活动,与东盟青年代表分别在邕江两岸、青秀山风景区营建了“中国—东盟青年林”和“中国—东盟青年生态友谊园”。以“情系我的兄弟姐妹,真情助困进万家”为主题,积极建设城乡“爱心超市”。分会率先在广西推行“爱心储蓄卡”活动,2005年6月起,筹资70万元建立74家“爱心超市”连锁超市,向辖区困难家庭发放爱心物品10000多件,提供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2633人次,救助贫困家庭407户次,受益群众达5036人次。
重庆市沙坪坝区红岩青年志愿服务队事迹简介
沙坪坝区红岩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2年,现有志愿者3000人,累计服务总时数达30万小时,每年人均服务达100小时。
规范化操作,展现红岩青年青春风采。服务队广泛实施志愿者注册制度,对在册的3000余名红岩青年志愿者按照常住区域、专业技能和服务意向划分为82支红岩青年志愿服务队,所有的分队和队员统一旗帜、胸牌和“小红帽”。从2002年至今,每年定期评选表彰优秀志愿服务分队和优秀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培育和树立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规模化发展,形成红岩名牌效应。服务队形成了如三峡广场服务、古镇磁器口服务等一大批影响较大的主题活动和志愿服务队伍。2004年以来,服务队开展了为进城务工青年“送知识、送健康、送快乐、助安全”的“三送一助”活动;开展了“传承红岩精神、践行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红岩青年展风采、市长峰会见行动”等系列活动。
日常化运行,红岩薪火代代相传。每年定期下发全年红岩青年志愿服务队活动的工作意见和安排表,各服务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特别是在三峡广场和磁器口古镇两个志愿服务基地,三年来坚持开展活动,使志愿服务的理念更加普及、社会影响更加广泛,红岩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共建家园:为建设红岩热土挥洒汗滴。2004年以来,3000余名志愿者共提供各类便民活动8万人次。在“保护母亲河,让污染告别三峡”集中清洁活动中,全区参加植树活动的红岩青年志愿者超过3万人次。开展国际合作:创新志愿服务形式。2005年11月,服务队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和法国沛丰协会北京代表处联合成立了重庆市沙坪坝区社区学习中心,这是我国继北京、上海后的第三个社区学习中心。春风送暖:片片深情进社区。服务队与49个社区签订了“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协议,结合自身行业特点,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进片、进点、进户”。促进就业:技能培训为群众。服务队建立了2个促进青年就业和再就业的服务中心和3个培训基地,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为青年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聚焦社会:“三下乡”活动硕果累累。2004年以来,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累计112次,为1万人次农民提供了帮助。鱼水情深:军民共建谱新篇。服务队与驻区部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军营内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加强了军地交流。关爱工程:让社会充满温馨。2004年成立了区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组织法律志愿者开展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咨询活动,在社区全面开展了“心手相连”——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未成年人活动,目前共结成帮扶对子300对。两年来,红岩青年志愿服务队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对近600名贫困未成年人进行了帮扶。
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事迹简介
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总队成立于1994年3月,现有成员115人,服务基地71个,青年志愿者分队31支,注册志愿者21442名,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48万人次的青年志愿者累计向社会提供了超过36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总队下设4个中心分别是:法律援助中心、医疗援助中心、教育援助中心和科技援助中心。2005年,服务队累计服务总时数达2万余小时,人均服务时间150小时以上。
服务工作实现网络化管理。总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对内依托四川大学青年志愿者网站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实现对志愿者服务内容、服务时间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对外与成都市信息办一起开展“信息化手拉手活动”,为地方乡镇进行网络建设,并通过网络提供在线技术支持等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服务工作内容丰富、成效显著。总队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以及父母服刑或劳教家庭的子女,开展了“爱心家教” 活动;针对未成年犯人的教育和改造,开展了“新芽计划”,近年来已与200多名被管教人员建立了帮扶联系;与成都市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扬帆小学”合作开展了“金色阳光计划”,在学校里选拔优秀的学生前往进行英语、美术、音乐等科目的教学,并定期地与学校的小学生进行联欢活动;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巷”社会实践活动,“法之风”分队长期开展法律援助和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心语”分会与成都市新鸿社区的“老年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长期提供义务教学;率先在四川省开展了文化助残行动,至今已经帮助了300余户的残疾人家庭; 2005年,总队又开展了“心灵工程特别行动·一个也不能少——让成都市低保家庭孩子每天吃上一个鸡蛋”大型义卖、募捐活动;与成都市公安局合作成立了成都市第一支志愿者应急翻译服务队,选拔语言技能优秀的大学生为公安局提供涉外翻译服务。此外,2001年开始在四川大学举办的“志愿文化论坛”已经发展成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从1998年6月开始,总队积极配合学校团委选拔了品学兼优的20余名研究生志愿者,赴凉山州昭觉、竹核等国家级贫困地区支教,同时发动全校学生为贫困地区捐赠了总价值超过50万元的资金和物品。
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事迹简介
兰州大学自2000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至今已选派了26名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支教工作。在近六年的支教实践中,支教队员在基层、在农村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母校资源,立足实际,创新工作,为当地的脱贫致富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行动体现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受到了当地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兰州大学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立足当地实际,加强工作创新,不断推动支教工作深入开展的支教模式。
支教团在成立伊始,就确定了要走创新之路的方针,根据受援地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来为支教地服务。在近六年的时间中,兰大支教团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已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牢牢坚持教学为重,始终贯彻育人为本。通过进行岗前培训,使支教队员的授课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二是充分借助地利优势,充当支教坚实后盾。兰州大学对口帮扶的支教地榆中县据兰大本部仅40公里,在“家门口”支教,为支教队员充当坚实后盾,成为兰大支教团工作的一大特色。三是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大力拓宽扶贫渠道。支教团队员与外界广泛联络,担当桥梁与纽带,争取到了企业对地方的资金、宣传等支持,向外界推介榆中,让外界了解榆中。四是紧紧依托母校资源,帮助当地科学发展。每年暑期社会实践,兰州大学都有大量的实践课题针对榆中县,这些研究成果对当地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近六年的支教实践,兰大支教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支教队员所带的初三英语,在毕业会考中曾先后取得全县第一、第三名的好成绩,第四届支教队员邱林森还被评为榆中县“先进教师”。育人为本影响深远。支教团在教学当中,坚持育人为本,着力于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精神气质的培养,第三届支教队员彭志杰、第六届支教队员范晓亮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中学培训的教师已经成为学校机房的骨干人员。担当桥梁内引外联。通过支教团的牵线搭桥,兰大校内许多学生社团在榆中县多所中学建立了实践基地,许多企业对榆中各中学慷慨解囊,大力资助。支教宣传声势浩大。支教团曾吸引了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内的多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报道,各种校内媒体也广泛报道志愿者们的情况,使大学生对支教团有全方位的认识。捐资助学硕果累累。支教团通过与兰州大学工会、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OCEF)合作开展一帮一活动,解决了50多名贫困学生的长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先进事迹不断涌现。支教团先后有多位队员受到各级表彰,邱林森、范晓亮等队员先后被授予省级“优秀志愿者”称号。更多的志愿者则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为西部的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事迹简介
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原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自2004年12月27日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人数从原来的20多人很快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人,志愿者每年人均服务时数达到160小时,累计志愿服务总时数达到33120多小时。
强化管理制度,探索“志愿者活动”新路子。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协会主持并制订了《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章程》、《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办公室管理条例(试行)》、《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财务管理条例(草案)》、《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记录表》等有关规章制度。二是落实服务,强化管理。协会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立“青大青协为您服务”的气象牌,用周到的服务,赢得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总结并完善了一条最优管理模式,即“日常工作管理层,实行优胜劣汰制”。三是准确定位,找准服务方向。2005年5月14日,协会与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成立了青海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科普服务队,成为青海省第一支科学普及志愿者队伍。
精心组织活动,全面提升“志愿者队伍”整体素质。在青海大学2005届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上向所有用人单位及参加者提供了约2000人次的服务,以“细心、诚心、热心”成为了当日洽谈会上的亮点,并初步树立了“有事您说话”的协会品牌形象。根据校团委提出的“走向社会、积极实践、锻炼自我、提高素质”的社会实践原则,2005年4月,协会组织了“2005中国·青海郁金香节”志愿者招募和服务工作;5月30日,参加了团青海省委组织的“为藏羚羊申吉加油”大型广场活动,代表青海大学组成方阵,并以“学竞江河、志比昆仑,为藏羚羊申吉加油”为口号积极宣传;6月3日,协会5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由西宁市环保局举办的环保义务宣传活动,为环境保护奉献了一丝绵薄之力;9月17日,100名青年志愿者又在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在市中心广场进行了“全国科学普及日”的义务宣传工作。
近年来,协会先后被授予“第五届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青海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并于2005年12月被青海大学授予了第一个集体单项奖学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复旦大学第七批研究生支教队事迹简介
复旦园里只有编号从一到六共六栋教学楼,被悄悄的命名为第七教学楼的,是远在祖国大西北的几所农村学校。每年六月,都会有一批复旦学子悄悄地收拾起行囊作别母校,匆匆却坚定地奔赴复旦的第七教学楼——宁夏西吉。2004年11月,由13人组成的复旦大学第七批研究生支教队正式成立。
在出征之前,支教队联系到复旦附中、复旦二附中和上海郊区的民工子弟小学,精心组织培训和管理工作,形成了支教队自己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2005年8月20日,第七批研究生支教队抵达支教学校。13名队员分到了三所支教学校,第一时间就被派上了教学第一线,在三合中学的7名队员担任了几乎高中部所有年级的主干课程,三合中学的校长曾说:“没有支教队员,我们的高中就没法开课。”将台中学4名队员担任了初二年级10个班的英语课程,王民中学的2名队员则成了多面手,从英语到物理到体育,学校缺什么科目他们就教什么科目。队员课程表上的课时数最少的12节,最多的甚至19节。从早上六点半开始的早读,一直到晚上十一点结束的晚自习,从平日的辅导课到双休日的辅导班。每天支教队员睡觉之外的时间,都是给学生的时间,支教队员宿舍的灯,永远是校园里最后熄灭的一盏。
除了常规教学工作之外,支教队员还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当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解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支教队还努力通过自己的经历来影响和改变当地的青少年的想法,五个月来先后在固原市、西吉县各所中学做报告交流会4场,反响良好。支教队队员为帮助山区的孩子,尽其所能的寻求帮助,朋友、同学、社会各界的热心人纷纷的伸出援助之手。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长期捐助的农村学校项目,联合利华工作的同学们募捐来的助学金,慈善家桂秋仪设立的奖学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捐来的图书,南京的热心市民捐来的几十大包衣物……五个月来,经支教队员发放的奖助学金总额8万余元,接收并发放的捐赠物资总计近5万元。支教队还建立起了长效的捐赠管理机制,联系了许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项目试点,通过支教提升了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影响了当地群众的思维和风气,逐渐改变着山村的面貌。